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:收入和利润(同比环比) - 2024年营业收入6.36亿元,同比下降7.33%[18] -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49.72万元,同比下降7.33%[46] - 2024年营业收入636,497,196.06元,同比下降7.33%[54][63] -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07.8万元,同比下降44.78%[18] - 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07.80万元,同比下降44.78%[46] -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,507.80万元,同比下降44.78%[54] -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6454.74万元,同比下降48.79%[18] - 整体毛利率27.56%,同比下降9.75个百分点[64]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:成本和费用(同比环比) - 营业成本461,103,479.08元,同比增长7.09%[54][64] - 制造费用同比增长14.32%至2.252亿元,占营业成本比重升至48.85%[66] - 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下降1.60%至1.383亿元,占营业成本比重降至30.00%[66] - 其他成本项目同比增长26.88%至1692万元[66] - 财务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82.11%至-1435万元,主要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增加[70] -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2.41%至844万元[70] -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6.76%至4745万元[70] -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.06%至5578万元[70] 各条业务线表现 - 大圆柱结构件业务收入69,276,866.90元,同比增长234.65%[55][63] - 大圆柱结构件营业成本51,756,231.80元,同比增长257.31%[64] - 锂电池组合盖帽收入495,955,747.48元,同比下降17.94%[63] - 大圆柱结构件产品覆盖4680、4695、46110、46120等主流型号,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供应[43] - 公司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电动工具、航天卫星及低空经济等领域[51] 各地区表现 - 境外收入94,788,069.51元,同比增长57.40%[63] - 境内收入541,709,126.55元,同比下降13.55%[63]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- 公司将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、储能及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机遇[98] - 2025年将推动自动化改造和数字化管理转型以降低生产成本[99] - 重点推进46系列锂电池结构件的开发与生产,加快建设大圆柱系列产品高效率量产线[102] - 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毛利率水平,主要原材料包括铝材、塑料粒子、钢带等[104] - 客户集中度较高,对主要客户的销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较高[106] - 固定资产新增折旧可能影响盈利能力,募投项目及对外投资涉及生产厂房和高精密设备[107] - 圆柱电池国内市场装机量小于方形电池,若装机量持续下降可能带来风险[108] - 持续建设多元化采购渠道,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如年度框架协议以锁定价格[105] - 积极开拓下游市场,扩大国内外优质客户尤其是快速成长期新兴客户[101] - 加大研发投入,以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导向[102] - 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动态,加强政策研究与预测,分析政策变化对行业的影响[103] 其他财务数据 -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112.9万元,同比下降80.82%[18] - 第四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-1.31亿元[21] -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-7.03亿元,同比扩大257.24%[75] -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激增1330.17%至7.26亿元[75] -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.16%,同比下降7.62个百分点[18] - 资产总额24.66亿元,同比增长56.14%[18] - 政府补助469.86万元,较上年减少48.66%[24] -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67.75万元[24] - 应收账款减值转回23.4万元[25] -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合计4.881亿元,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76.68%[69] - 最大客户销售额2.969亿元,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46.65%[69] -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合计1.081亿元,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46.44%[69] -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上升11.37个百分点至21.75%[80] -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3.48亿元[81] - 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0.36个百分点至4.18%[80] -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下降4.32个百分点至42.71%[80] - 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下降2.16个百分点至4.80%[80] - 应收款项期末余额为49,703.98万元,其他变动增加654.82万元至56,252.17万元[82] - 受限货币资金总额为41,257.75万元,其中冻结/持有至到期13,665.06万元,定期存款27,592.69万元[84] -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71,726.83万元,累计使用48,623.54万元(使用比例67.79%)[89] - 尚未使用募集资金余额23,476.18万元,其中22,400万元用于现金管理[89][90] - 融资项目金额为9.36万元,其他变动增加0.08万元至1.44万元[82] - 金融负债期末余额为0.00万元[82] - 资产计量属性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[83] - 募集资金专户存放未使用资金[89] - 应收款项融资变动主要系银行承兑汇票增加[82] - 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承诺投资总额为8.437亿元,截至期末累计投入金额为4.444亿元,投资进度为66.60%[91] -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承诺投资总额为5090.56万元,截至期末累计投入金额为4184.8万元,投资进度为83.70%[91] - 公司募集资金净额为7.172683亿元,调整后募投项目总投资额保持8.946064亿元不变[92] - 公司以自有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发行费用共计4.650014亿元,已完成置换4.452323亿元[92] - 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募集资金余额为2.347618亿元,其中2.24亿元用于现金管理[92] - 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[93] -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[93] 研发投入与人员 - 研发投入5,578.04万元,占营业收入8.76%[59] - 研发投入金额为5578.04万元,占营业收入比例8.76%[74] - 研发人员数量增加至253人,同比增长11.95%[73] -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92项,其中发明专利13项,实用新型专利79项[46][48] 行业与市场环境 -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05万辆同比增长40.2%渗透率提升至48.9%[30] - 2024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28.9%渗透率提升至17.9%[30] -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531GWh同比增长47.6%[30] - 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894.4GWh同比增长27.2%[30] -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69.8GWh同比增长64.9%[31] - 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345.8GWh占全球出货量93.5%占比提升2.6个百分点[31] - 2024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5.7亿台同比增长24.8%市场规模增至566.4亿美元[31] - 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146.1亿只同比增长10.9%[32] - 新能源汽车领域圆柱电池出货51.81亿只占比35.46%为第一大应用领域[32] - 预计2030年全球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将超过55亿只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比超70%[33] - 工业、农业、建筑、交通、教育、文旅、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到2027年较2023年增长25%以上[38] -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%[38] -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%[38] - 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[38] - 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%[38] - 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%[38] - 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获得1万元补贴[38] - 购买2.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可获得7000元补贴[38] -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[39] - 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到2027年较2023年增长25%以上[39]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- 公司于2024年9月12日通过网络平台举行半年度业绩说明会,讨论业务发展、客户合作、研发进展、业绩情况、产品策略及募投项目建设[111] - 公司于2024年10月8日接待东方财富证券实地调研,讨论子公司建设进展、出海战略、毛利率、产品结构及限售股解禁情况[111] - 公司于2024年11月11日接待东方财富证券、中银国际证券及国联基金实地调研,讨论第三季度经营业绩、子公司建设进展、未来发展规划及前沿产品开发[111] - 公司于2024年11月15日接待伟星创投及前海合智实地调研,讨论主营业务、产品优势、项目开发进展及融资并购意向[111] - 公司于2024年12月5日与国泰君安证券及海通证券进行电话沟通,讨论前三季度经营业绩、客户结构、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、项目开发进展及行业竞争态势[113] - 公司于2024年12月11日接待东方财富证券及申万菱信实地调研,讨论主营业务、产品应用领域、客户合作、技术储备、项目开发进展及经营业绩[113] - 公司于2024年12月24日接待财通证券及朱雀基金实地调研,讨论产品技术壁垒、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、新产品量产进度及产品价格与毛利率差异[113] - 公司未制定市值管理制度[114] - 公司未披露估值提升计划[114] - 公司未披露"质量回报双提升"行动方案公告[114] - 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,其中独立董事2名占比40%[119] - 审计、战略、薪酬与考核、提名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达三分之二[119] - 监事会设监事3名,职工监事1名占比33.3%[120] - 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100%[131] - 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0.4%[131] - 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56.37%[132] - 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56.5%[132] - 公司资产、人员、财务、机构、业务完全独立于控股股东[124][125][126][128][129][130] - 公司设有独立财务部门及银行账户,无共用账户情况[128] - 信息披露指定四大证券报及巨潮资讯网为官方渠道[121] 利润分配与股东回报 -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147328040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.5元(含税)[5] - 公司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为5156.48万元(含税),占可分配利润的8.17%[167] - 公司以总股本1.47亿股为基数实施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.5元(含税)[167] - 现金分红金额占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比例为68.68%[167] - 公司可分配利润总额为6.31亿元[167] - 现金分红方案尚需提交2024年年度股东会审议[168] - 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、不送红股、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[164] - 每三年现金累计分配利润不少于年均可供分配利润的30%[191] - 成熟期无重大资金支出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80%[193] - 成熟期有重大资金支出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40%[193] - 成长期有重大资金支出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20%[193] - 公司现金分红优先采用人民币计价和支付[190] - 股东大会决议后董事会须在2个月内完成股利派发[190] 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- 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学新持股数量为7,387,500股,占期初及期末持股总数100%[133][134] - 公司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总量为7,387,500股,报告期内无增减持变动[134] - 独立董事苏中一、李士俊及监事会主席刘超于2024年6月14日因任期届满离任[135] - 新任独立董事赵国庆、郑敬辉及监事赵兴亮于2024年6月14日经选举就任[135] - 唐祖锋于2024年6月14日被选举为监事会主席[135] - 财务总监宋超持股数量为0股[134] - 董事会秘书曹燕持股数量为0股[134] - 总工程师刘元成持股数量为0股[133][134] - 生产总监颜廷珠持股数量为0股[134] - 公司报告期内不存在董事、监事离任及高级管理人员解聘情况(除正常换届外)[134] - 赵国庆担任公司独立董事,并兼任中汇睿远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[139][145] - 郑敬辉担任公司独立董事,并兼任海南泓诚管理咨询监事及新余泓明晟德私募基金董事长[141][145] - 唐祖锋担任公司监事会主席,自2008年6月起在公司质量部任职[141] - 郝世洪担任公司监事,自2009年2月起在公司工程及研发部门任职[142] - 赵兴亮担任公司监事,自2016年3月起在公司质量中心任职[142] - 宋超担任公司财务总监,自2018年6月起在公司财务部门任职[143] - 曹燕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及副总经理,自2017极6月起在公司法务部门任职[144] - 刘元成在股东单位常州瑞中创业投资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,未领取报酬[144] - 颜廷珠在股东单位常州瑞杨创业投资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,未领取报酬[144] - 曹燕极在股东单位常州瑞进创业投资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,未领取报酬[144] - 公司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报告期内税前报酬总额为563.03万元[147] - 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学新税前报酬为120.51万元,占高管总报酬的21.4%[147] - 财务总监宋超税前报酬为155.09万元,为高管中最高,占高管总报酬的27.5%[147] - 独立董事年度津贴标准为税前18万元,赵国庆等四位独立董事实际领取9万元津贴[146][147] - 董事兼总工程师刘元成税前报酬为49.19万元,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曹燕为49.14万元[147] - 监事会主席唐祖锋税前报酬为31.63万元,监事郝世洪为36.73万元,赵兴亮为29.54万元[147] - 报告期内共召开12次董事会会议,杨学新等三位董事全勤出席12次会议极[151][152] - 独立董事赵国庆、郑敬辉各出席5次董事会,其中现场出席3次,通讯方式出席2次[152] - 离任独立董事苏中一、李士俊各出席7极次董事会,其中现场出席1次,通讯方式出席6次[152] 内部控制与合规 - 纳入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单位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比均为100%[171] - 公司2024年度未发现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[169][172] -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[173] - 公司不属于环保部门重点排污单位且报告期内无环保处罚[175] - 公司无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形[177] - 公司无任何形式的对外担保事项[177] - 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多项认证[179] - 公司固废集中回收交第三方有资质机构处理[179] - 公司定期对废水噪音废气进行第三方检测[179] 员工与人力资源 - 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合计1,303人,其中母公司员工1,295人,主要子公司员工8人[160] - 生产人员数量为921人,占员工总数70.7%[160] - 技术人员数量为240人,占员工总数18.4%[160] - 销售人员20人,财务人员12人,行政人员110人[160][161] - 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10人,占员工总数0.8%[161] - 本科及专科学历员工481人,占员工总数36.9%[161] - 高中及以下学历员工812人,占员工总数62.3%[161] - 2024年度公司组织各类培训40余次[163] - 公司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39人[160] 承诺与股份限制 - 实际控制人杨学新股份限售承诺履行中至2027年4月7日[182] - 杨学新承诺若股价破发将自动延长锁定期6个月[182] - 杨学新任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超过持股总数25%[182] - 多家机构投资者
中瑞股份(301587) - 2024 Q4 - 年度财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