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励计划股份信息 - 拟授予股票数量为110.50万股,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.83%[6][31] - 首次授予88.50万股,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.66%,占授予权益总额的80.09%[6][31] - 预留22.00万股,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.16%,占授予权益总额的19.91%[6][31] 激励对象信息 - 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共76人[7][26] - 董事会秘书、财务总监陆莎莎和职工董事许玉萍各获授15.00万股,占本计划拟授予权益总量的13.57%,占公告日股本总额的0.11%[32] - 其他核心技术(业务)人员74人共获授58.50万股,占本计划拟授予权益总量的52.94%,占公告日股本总额的0.44%[32] 授予价格与有效期 - 首次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30.73元/股,预留部分相同[6][44] - 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48个月[7][34] 实施时间要求 - 激励计划经股东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[10] - 股东会审议通过后60日内需完成授予工作,12个月内明确激励对象[10] - 公司需在计划经股东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明确预留限制性股票授予对象,超12个月未明确则预留权益失效[26] 归属比例与考核 - 首次授予部分归属比例分3期,分别为40%、30%、30%;预留部分若在2025年三季报后授出,归属比例分2期均为50%[38] - 激励计划考核年度为2025 - 2027年[56] - 2024年营业收入为74,009.86万元,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40%[56] - 2024年营业收入为74,009.86万元,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80%[56] - 2024年营业收入为74,009.86万元,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20%[56] - 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分S、A、B、C、D五档[59] - 个人层面归属比例:优秀(S)为100%,称职(B)为80%,待改进(C)为50%,不合格(D)为0%[60] 费用摊销 - 2025 - 2028年各年摊销限制性股票费用(万元)分别为289.01、1558.76、614.98、231.71,合计2694.46万元[75] 其他规定 - 董事和高管任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超所持总数25%,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[41] - 董事和高管短线交易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[41] - 归属日不得在年报、半年报公告前15日、季报等公告前5日以及重大事件发生至披露期间等[36] - 禁售期按《公司法》等相关规定执行[41] - 激励计划公告日至归属登记前有特定事项需调整授予/归属数量[63] - 公司增发新股,限制性股票授予/归属数量及授予价格不做调整[66][70] - 激励计划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事项,需调整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[67] - 激励计划调整由董事会审议,需律师出具专业意见并披露决议和法律意见书[71] - 公司按准则在授予日至归属日修正预计可归属数量并确认费用[72] - 公司出现特定情形,激励计划终止,未归属限制性股票取消归属[77] - 激励对象出现特定情形,失去参与资格,未归属限制性股票不得归属[81] - 激励对象离职,未归属限制性股票不得归属,需支付已归属股票个税[82] - 激励对象正常退休,获授限制性股票继续有效,无个人绩效考核则该条件不再纳入归属条件,有则仍为条件之一,离职前需支付已归属股票个税,后续每次归属时支付当期个税[83] - 激励对象成为不能持有限制性股票人员,已归属股票不作处理,已获授未归属的作废失效[83] - 激励对象因执行职务丧失劳动能力离职,获授限制性股票可按原程序归属,董事会可决定个人绩效考核条件不纳入,离职前及每次归属时需支付个税[84] - 激励对象非因执行职务丧失劳动能力离职,已获授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作废失效,离职前需支付已归属股票个税[84] - 激励对象因执行职务身故,限制性股票由继承人持有并按原程序归属,董事会可决定个人绩效考核条件不纳入,继承人继承前及每次归属时需支付个税[86] - 激励对象非因执行职务身故,已归属股票不作处理,已获授未归属的作废失效,公司有权要求继承人用遗产支付已归属股票个税[86] - 激励计划未规定情况由公司董事会认定处理方式[86] - 公司与激励对象争议应先协商、调解,60日内未解决可向公司所在地法院诉讼[87] - 激励计划在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后生效[90] - 激励计划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[90]
雷迪克(300652) - 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(草案)摘要